中國工筆畫西域畫派的開創者——嚴習蘭女士
新媒體人 馬聰攝影報道 2017年1月7日,在西安絲路行民族風情園,第八屆新月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有兩位七十余歲的伉儷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利用閑暇之時,便于兩位老人閑聊了起來,老人姓金,叫西安(為什么叫這樣一個名字,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細問),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其老伴嚴習蘭 女士,是一位創新派中國工筆畫家,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 西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慈善書畫研究會研究員 、 西安市文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 陜西省直屬機關書畫協會理事 、 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理事 、中國炎黃畫院院士 、 西安盛唐書畫研究院高級藝術顧問 等。
嚴習蘭女士, 擅長工筆畫,尤喜花卉、花鳥,花卉中又最愛牡丹。她的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畫展中屢屢獲獎。《西安文藝界》、《三秦書畫報》、《陜西穆斯林》、《上海穆斯林》、《中國穆斯林》、《中國穆斯林詩書畫》、《西安廣播電視報》等10多種報刊發表過她的作品。2008年在中國美協、書協等單位舉辦的“奧運有我”書畫展覽中榮獲銀獎;在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書畫邀請賽中榮獲金獎;2011年作品被美協選送陜西省委、省、市美協舉辦的慶祝建黨90周年展覽;2012年她的作品還被西安市文聯選中參加中國西安、韓國慶州書畫攝影交流展。2013年元旦被選中參加“九城聯展.西安站”展出。2014年2月應邀參加咸陽市美協書協舉辦的“西安市10位著名書畫家展覽”。2015年她的10多幅作品在陜西省穆斯林婦女書畫家展覽中展出。作為著名回族女畫家、她的作品被陜西省伊協、中國伊協、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北京民族文化宮、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尓、馬來西亞國家電視臺收藏。她的作品還被陜西省政府領導選中作為赴美訪問贈送美國友人的禮品。作品還被《中國慧谷書畫網》、《集美藝術網》.《中穆網》.《民族書畫藝術網》刊登發表。
嚴習蘭,祖籍江蘇南京,四十年代出生于西安,成長于一個回族書香之家,她自幼喜愛書畫,青少年時代在學校的文藝活動中就顯露出了她不凡的繪畫天才。步入社會進入工作崗位后,一個花的海洋包圍了嚴習蘭,在西安市園林局下屬公園的花木培植中心,嚴習蘭在這個天然藝術資源寶庫里走過了三十多年的風雨路程,除了在花木種植、插花、花藝方面她成績斐然,獲得行業貢獻獎勵無數,更重要的是這份職業為嚴習蘭老師的繪畫天賦積蓄了大量的藝術養分,她利用閑暇之于堅持花卉寫生,積淀創作素材,同時嚴習蘭得到中國長安畫派大師康師堯等名家名師悉心的指點,她博取眾家之長,獨辟蹊徑,開創了工筆畫西域畫風之先河,確立了中國畫的新派之源。經過多年參加系統專業的工筆畫研修,更加提升了嚴習蘭的藝術創作力,在繪畫風格上她并不拘泥于傳統的束縛,敢于破舊立新,因此嚴習蘭老師的工筆畫作品令人賞心悅目,特別是她在其作品中,巧妙的把伊斯蘭構圖藝術與中國傳統工筆畫的技藝糅合在一起,這種新穎的西域特色畫風也是她首創,為工筆畫藝術增添了一道婀娜的風景。
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嚴習蘭老師的工筆畫作品被邀請參展,作品受到了很高的贊譽。在北京2008奧運會即將舉辦之際,她創作的作品,通過中國書協、中國美協專家評審,榮獲銀獎,被選中參加<<奧運有我全國優秀書畫作品巡回展覽>>,并編入<<奧運有我全國優秀書畫作品精賞>> 。在奧運會開幕前夕,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將她的作品配以“中國伊協祝北京奧運圓滿成功”、“中華民族愿世界人民和平友愛”的對聯發表在中國穆斯林雜志封底上,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奧運會的良好祝愿和對世界人民的友好感情。同年她的作品在陜西省美協.省文聯榮獲優秀獎。 在由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當代藝壇報社主辦的,第一屆“今日翰墨”中國書畫家作品邀請賽中榮獲金獎。被聘請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和該協會理事。嚴習蘭的作品被寧夏回族自然博物館,北京民族文化宮、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馬來西亞國家電視臺等收藏,她的作品還被陜西省政府選為赴美訪問禮品,贈送給美國友人。
嚴習蘭老師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畫家,她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慈善活動,雖然她常年受疾病困擾,但只要聽說有慈善義賣求助,她都義無返顧,拖著疲憊的身體,揮毫完成作品,這一幕幕的情景,讓嚴習蘭老師的丈夫金西安先生既感動,又心疼,感動的是妻子的善良于執著,心疼的是愛人疲倦的身軀, 嚴習蘭老師在藝術的成功道路上,得到了丈夫的全力支持,她的丈夫金西安先生(回族)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六十年代大學畢業后,任職于西安某事業單位的技術管理干部,嚴習蘭老師的藝術創作得益于丈夫金先生細致的幫助,因為嚴老師的身體不好,為了提高藝術水平,經常尋師訪友,參加社會活動,所以就需要丈夫金先生陪伴,久而久之,丈夫成了他藝術道路上的得力助手,嚴習蘭老師的藝術成功之路背后,有丈夫、子女的支持,同時也有回族信仰里那種對愛和真誠的追求精神,嚴習蘭老師開創的中國工筆畫西域畫派,為我國發起的“一帶一路”新時期絲綢之路增加了一道絢麗的風景,她自稱甘當中西文明溝通橋梁上的一個文化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