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我們沒有第二個李子柒

    QQ截圖20230913145029

    人們還在等待李子柒。

    2021年7月14日,李子柒發布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系列的最后一期,如今兩年過去了,她和資本的角力早已落幕,但依然沒有發布新的作品。

    對于一位擁有千萬粉絲的視頻博主而言,“停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曝光減少、流量下滑、甚至飛速過氣。

    但這種速生與速朽的理論在李子柒身上失效了,在兩年的漫長等待中,那些或直或曲的是非、那些個體的收獲與失去,顯得沒那么令人在意了,人們只是等待著她的歸來,即便她從未承諾過歸期。

    這種等待的姿態幾乎讓人困惑:作為一位視頻博主,李子柒因何被偏愛,又因何無法被替代?

     

    01

    若想認識一個人,就要了解她的前史,李子柒第一次走進大眾視線是在2016年。

    彼時,她為了照顧奶奶,從成都回到綿陽的村子里。一次,她看到弟弟在家中用手機拍攝短視頻,就琢磨著是不是也能夠用視頻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農村生活。

    至于為何選擇這樣的題材,她從小跟爺爺一起長大,爺爺是鄉廚,操持整個村子的紅白喜事,6歲的她負責打雜,站在比她還高的灶臺邊上燒火、遞盤子。“我有一半的廚藝是源自于他。”

    她熟諳農村生活的要領,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平凡而單調的日子里,蘊含著豐富的美感,成為她最初的靈感。“農村這一切自給自足的東西,對我來說是耳濡目染的,知根知底的,甚至是懷著敬畏之心的。”

    那年春種之前,李子柒發布了自己的第一條視頻。沒有專業的設備,她用手機完成所有拍攝。模糊的鏡頭和粗糲的制作重疊著生活,無論是從畫面構圖還是內容上,都不能算是精美的視頻,反而讓人從中看到生活的真實和生命力。

    起初,李子柒給自己起的話題名字叫做“四季更替,適食而食”,在美拍編輯的建議下后來才會成“古香古食”。這些美食視頻的評論區涌進10萬條評論,這樣的數據在七年前令人咋舌,放在今天也毫不遜色。

    那段時間,她收到了很多MCN公司求合作的私信,每一位都會在私信里介紹,我們公司如何如何。微念的老板劉同明也是其中之一,但他更多是在表達自己對視頻內容的喜愛。

    李子柒在看到這些私信后并沒有太在意,甚至一度擔心遇到了騙子。直到有一天,為了找到李子柒,劉同明來到綿陽,在當地的一家火鍋店里,熱氣騰騰的鍋底翻騰出人情味,李子柒感受到對方的真誠,決定與之合作,但后來在工商信息查詢彼時的微念公司社保還僅僅是3人的小公司,當時的她并不了解。

    這年年底,李子柒發布了一條《蘭州牛肉拉面》的視頻,意料之外,這條視頻火了。

    視頻里,李子柒展示了一碗牛肉面的誕生:從熬湯、拉面、再到制作辣椒油,全都是由她獨自完成。就連面里要用到的蘿卜、香菜與小蔥,都是李子柒從自家的地里現摘的。

    視頻里李子柒做一切似乎都游刃有余,然而鏡頭外,為了拍攝這條拉面視頻,李子柒在一位甘肅拉面師傅的指導之下,學習了一個多月。

    那些日子,李子柒只要一有空,就會揉面團、練習拉面,有時一天下來,手酸的都抬不起來。但縱使如此,拍攝的過程依然困難重重:拍攝鏡頭失誤、拉面步驟錯了、揉好的面沒筋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層出不窮。

    那條4分鐘的視頻,李子柒拍了整整3天,揉失敗的面粉多達20多斤,這些揉失敗的面粉都被李子柒做成了馕,在之后的15天里,每天都會按時出現在她和奶奶的飯桌上。

    回頭看,以蘭州拉面為起點,李子柒逐漸成為互聯網中氣質獨一無二的視頻博主。

    李子柒不急不徐的鄉村生活與她生機勃勃的菜園,吸引了許多關注。2017年7月,她看到到處有人在注冊帶有“李子柒”三個字的公司,于是她和劉同明說,想要開公司,占個坑。

    據天眼查顯示,李子柒和微念在2017年7月20日成立了四川子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從那時起,李子柒與杭州微念公司結束網紅與mcn機構的經紀關系,李子柒掌握了子柒文化的經營權。李子柒不再是mcn機構的網紅,一躍成為了成為了四川子柒文化公司的合伙人。

    故事看似走向新的分野,但在飛速奔跑的時代,李子柒提供了一個“不變”的樣本,依然過日子,依然拍片子,這條獨一無二的賽道,是一條泥巴路,而她留下了一連串腳印。

    02

     

    相比其他視頻博主,李子柒的視頻更新速度很慢。多則一個月能更新3到4條,少則只更新1到2條。

     

    那時,李子柒還沒學會用電腦剪輯視頻,都是用手機剪輯。因為手機內存不大,有時候一條視頻她要來來回回剪很多次才能成功。有時辛苦剪了一整天,卻在最終導出時軟件發生閃退,一切歸零,她只好從頭來過。

    她說:“像我這樣沒讀過多少書的人,很多東西,都是我用笨辦法研究了很久才勉強可以操作。”

     

    因為長時間的熬夜工作,李子柒偶爾會眼肌痙攣。發病時整個眼皮抽搐得睜不開眼睛,要連續針灸幾天才能夠有好轉。

    技術是一如既往地“死磕”,內容則變得開闊——她做乞巧果子,也講七夕;做重陽糕,也談重陽。潤物細無聲,因食物而打開的賽道,延伸到更深處,與非物質文化有關,與中國人的審美有關。

    然而這種精細的制作和先進的內容理念,讓許多觀看她視頻的人懷疑李子柒這個名字背后,一定有一支專業團隊。

    2017年5月3日,她被團隊包裝的傳言愈演愈烈時,她發了一條很長的微博,“一邊哭一邊打字”。

    她用8張文字長圖,講述了各個階段制作視頻的過程,比如為了更好的拍攝效果特意買了人生中第一臺單反相機和三腳架;為了合適的角度,相機下面摞著家里的鍋碗瓢盆……那些上山下河的過程和指甲縫里的黑泥透露著她的真摯。

    李子柒很無奈,她不明白為什么大家就是不愿意相信,有些人愿意花費足夠多的耐心與功夫,去把這些“不可能”變成“可能”。

    那陣風波過后,為了解放更多創作精力,她從綿陽一家婚慶公司找來一個兼職攝影師,外號“舅舅”。算上助理民國以及后來的全職攝影師阿浩,她的團隊也不過4個人。

    攝影師更多是專業上的分擔,比畫面更清晰的是李子柒的個人表達。在拍攝現場,機位擺好后,需要李子柒確認,而后才可以拍攝。而攝影師的工作也只是拍攝,剪輯、調色、字幕、音樂,都是李子柒親力親為,多一幀少一幀的微妙之處,她有自己的想法。

    “這是我自己的作品,很多細微的地方,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李子柒說。

    有一次拍李子柒做千層底布鞋,鋼針穿過厚鞋底需要大力氣,一雙鞋要扎幾千針,攝影師“舅舅”把機器架好后,李子柒就坐在鏡頭對面扎,“凌晨幾點還在扎,我睡了一覺起來,她還在扎”。

    精益求精的內容就像千層底穿過千重山,每一次都能讓觀眾驚喜。優質的視頻內容讓她人氣居高不下,2017年到2019年間,李子柒成為“超級紅人節”的焦點。2019年,李子柒的《文房四寶之“墨”》短視頻作品,就獲得了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我與中國”全球短視頻大賽中的最佳人氣獎和二等獎兩項大獎。

    此后,李子柒又入選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入圍人選公示名單,并成為“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在人氣之外,這些沉淀下來的社會角色,讓她真正成為無法被替代的存在。

    03

     

    2019年,李子柒的人氣快速積累,有2個外地人闖入李子柒所在的村子,試圖用窺探李子柒生活”的直播方式,賺取一波流量,過程中甚至用上了無人機、監控器。事情鬧到派出所,但因為偷拍者堅持自己只是來觀光而最終不了了之。

    那之后,李子柒曾一度打算帶著奶奶離開老房子,換一個更隱蔽的地方生活,卻最終因為奶奶舍不得而作罷。

    她似乎可以隨時拋棄這個時代最被追捧的流量、財富,只為了平常的生活,守著奶奶和春華秋實過一生。

    成名的代價,有一部分就是用來被人消費,無論這種消費是積極還是消極。她至今沒有嘗試直播帶貨,也沒有被輿論裹挾著做選擇,她坦然面對最真實的自己,無論外物怎樣變化,自己制作的視頻能夠給人帶來美與文化,這是她想做的事。

    2019年9月,一向低調的李子柒罕見地接受了記者采訪,她向記者介紹自己的果園。不算大的院子里,種著各種青椒、小菜和鮮花,頗有韻味。聊到盡情處,她還給記者摘了幾個地里的番茄,讓他們走的時候帶回去。

    傍晚,她和記者在院子里相對而坐,光著腳聊起自己。

    記者問:“網友都說你是仙女,你自己喜歡這個稱呼嗎?”

    她答:“仙女,喜歡啊,說不喜歡有點假吧,誰不喜歡別人夸獎啊,就是聽多了有點心虛。”

    風吹了一陣又一陣,她說,自己現在最想做的,是好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很多非遺文化,像極了一個垂暮的老者,站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回望,就是那種無力感。所以他需要被很多人看見,需要被很多人關注。”

    李子柒在《筆墨紙硯》的推薦文字里寫道:筆墨紙硯,中國的文房四寶,隨著書寫時代的漸沒,這些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工藝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會,但愿很多人都還懂得和記得。

    這一段11分40秒的視頻發布于2019年3月25日,視頻的制作自2017年就開始準備了。

    這些視頻被上傳到國外的視頻網站,創下「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她從“一個小透明,變成了對社會有那么一丟丟用的人”。在進入大眾視野和被更多人關注后,李子柒的責任感也更重了。

    談及自己的夢想,她希望自己的小家小院可以變成可復制的中國式新農村。而如今許許多多的農村人循著李子柒的腳步,發現自己熟悉的山水和生活也可以成為陌生人眼中的風景。

    曾經有記者問李子柒,自制短視頻的博主越來越多,會不會擔心自己被取代?

    她回答:“哪怕有人同樣拍攝鄉村風,或者傳統手藝,我覺得這些都是特別好的事。至少讓很多人知道,現在鄉村也這么好看了。如果只有我一個人的話,我覺得量真的太小了。”

    04

    曾經有人問李子柒:傳言說你是富二代?

    她反問:“你看我像嗎?”

     

    在李子柒小學五年級時,爺爺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了她和奶奶。失去主要勞動力后,家里的生活越來越吃力,李子柒曾因為交不起學費,而登上當地報紙。

    她至今都還記得,在爺爺去世后,奶奶去家鄉的婦聯求大家幫幫自己的孫女,一邊求,奶奶一邊念叨著“這個孩子太苦了。”

    有一年過年,鄉里動員條件好一點的家庭接孤兒回家過年。李子柒被劃到了“孤兒”范圍內,于是被這位婦聯工作人員接到家中過年。

    1999年以后,因為婦聯的幫扶,李子柒的遭遇被當地媒體報道,當時的綿陽日報上那個睜著大眼睛的姑娘開始陸續接到社會好心人的支助,其中有一位軍人叔叔,每個月都會從自己的生活費里省下一些錢寄給李子柒并鼓勵她好好學習。10塊、20塊,到后來的50塊、100塊……那一段歲月,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段,當初的10塊、20塊就已經是李子柒上學一個月的生活費。這種支持持續到李子柒上高中。

    正是因為這段經歷,當她稍有余力,便從當服務員僅有的每月300塊工資中拿出50塊,匿名定向寄給綿陽平武的學生。后來李子柒成名,對特殊家庭孩子的善意卻沒有改變。她說:“因為我的生命曾經被照亮過,像一道光一樣,我覺得這些孩子(被她資助的孩子)也會在有能力的時候,把這個光照進更多人心里。”

    2020年,李子柒得知北川有的小學的電腦使用多年、配置較低,給教學帶來了很多不便,而堅守在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老師們都與她年紀相仿。她向北川9所小學捐贈100臺電腦,并安排相關工作人員抵達北川將電腦按需求分發到桂溪、馬槽小學等9所學校。

    同一年中秋,她又給綿陽山區貧困兒童、特困供養老人、科博會志愿者共捐贈愛心月餅3120盒價值90余萬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向綿陽捐贈醫用外科口罩10000個,N95口罩1000個;河南暴雨時,她捐款150萬元馳援中原同胞……似乎每一場災難中,都有她的身影,但這個身影總在宣傳報道中缺席。

    這樣一個李子柒,完成了我們對于這個時代視頻博主的美好想象——不沉迷與物欲,也不自我標榜,始終向前看,堅持自己的原則,卻不把它拔高成某種恢弘的立場,始終以一個普通人的方式生活、工作,活成一個不可替代的人。

    人們仍然等待著李子柒。因為她讓人們相信,在西南山區的小村子里,仍然有人在記錄著春耕,夏長,秋收,冬藏,記錄著山風掠過生命的感覺。

    風停后,她總會回來。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