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伏羲 > 正文

    在天水,與千年文明對話

    當互聯網的浪潮裹挾著麻辣燙的香氣涌向隴上,這座古城只是報以千年沉靜的眸光。

    麥積山石窟摩崖大佛。新華社記者郎兵兵/攝

    麻辣燙、花牛蘋果、秦安蜜桃……這些舌尖上的符號,先于“天水”這個歷史文化名城闖入大眾視野,被人們熟知。

    但若只停留在味覺的淺嘗輒止,那你就未曾真正讀懂這座城。

    天水,絕非舌尖的片刻歡愉所能定義。

    這座城市的真味,在于感受那冊頁已然泛黃但回音徹響的文明長卷。

    孤峰上的時間琥珀

    自天水城東出發,穿越秦嶺的蔥蘢山巒,一座奇觀陡然撞入眼簾——麥積山石窟。

    其以麥積煙雨位列“秦州八景”之首,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麥積山石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丁凱/攝

    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遺產點之一,被納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并非尋常山岳,而是造物主遺落在秦嶺的一枚時間琥珀,其形其質,仿佛專為銘刻匠心而設。

    麥積山景區人潮涌動,人氣爆棚。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田蹊/攝

    1600多年前的十六國時期,一代代匠人便在這隴右奇峰麥積山上鑿石為窟,塑泥成佛。

    那些蜂巢般密布的窟龕,每一道刻痕都是歷史的印記。

    時間的洗禮、自然的侵蝕、人為的損毀,都未能磨滅其承載的文明密碼。

    麥積山石窟東崖大佛修復前調查。圖源:新華社

    孤峰如麥垛,崖壁作畫布。

    1600多年前,后秦第二位皇帝姚興在麥積山開窟造像,后經10余個王朝的接續營建與重修,現存大小窟龕221個、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畫1000余平方米。

    圖為麥積山石窟第062窟正壁的佛與菩薩造像。圖源:新華社

    在這里,每一尊造像都是凝固的歷史。

    駐足凝望時,仿佛能聽見歲月的低語,看見歷史正透過斑駁的塑像,娓娓道來。

    攀上懸空的云梯棧道,貼近那些千年洞窟細細端詳——每一尊泥塑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眉目間的神韻流轉千年。

    游客在麥積山石窟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郎兵兵/攝

    在千年斧鑿之聲與山風林濤的交響中,我們看到了無聲的文化交融:

    第133窟“東方微笑”小沙彌,稚嫩中透悟禪機;

    第121窟菩薩與弟子“竊竊私語”,衣袂間流淌溫情;

    第4窟窟頂之上,少見的“薄肉塑”飛天,似破壁欲出……

    圖為麥積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彌立像,因微笑迷人,被譽為“東方微笑”。圖源: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

    自1600多年前于后秦始鑿,佛陀的面容也在此悄然嬗變。

    或高鼻深目、肩寬體健,或秀骨清像、褒衣博帶,或雍容莊重、豐潤飽滿……其演變發展保存了千余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印記。

    走出麥積山,沿渭河溯源而上,一條“石窟走廊”豁然呈現。

    圖為天水麥積山第133窟彩塑-唐。吳健/攝

    麥積山、大像山、水簾洞……這些散落在絲路錦帶上的藝術明珠,默默見證著千年駝鈴、萬里風塵中,人、物、信仰穿越時空的壯闊遷徙。

    而天水,正是這傳奇絲路永恒的守望者。

    八千年前的久久回響

    當麥積山石窟群以絕壁上的千年佛光,勾勒出東西方藝術的交匯坐標,大地灣遺址則用8000年的文明積淀,為這座城市鐫刻下時間的年輪。

    數千年前,渭水河畔先民們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孕育出史前文明的瑰寶——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是一處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目前發現的早期重要遺址之一。

    大地灣遺址。(資料圖)

    那些保存完好的房屋遺址、精致的彩陶、炭化的谷物,無不訴說著一個遠比我們想象中更為發達的史前社會。

    大地灣遺址出土的陶碗和圓足碗(距今約7800~7300年)。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郭林玉/攝

    站在遺址之上,仿佛能看見八千年前的炊煙裊裊,聽見先民勞作的聲響。

    在大地灣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這個留著齊劉海的“史前少女”,如今已成為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

    圖為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從彩陶到農業,從樂器到建筑……大地灣遺址以其領先時代的建筑技術、農業文明和文化成就,將天水的文明史推至八千年前。

    從先秦到今天,天水始終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央:

    渭河中游、西漢水上游流域見證了秦人崛起的全過程,從這里出發,他們跨越秦嶺,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清水縣非子牧場。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陳莉 王永強/攝

    公元前890年,周孝王將秦亭(今天水一帶)賜予善于牧馬的嬴非子,這個看似尋常的分封,卻在隴山渭水間埋下了日后統一六國的文明火種。

    歷經二百余年的牧馬練兵,積蓄力量,秦人于公元前762年東遷陜西關中,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

    清水縣山門鎮壯美云海勝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周文濤/攝

    而中國最早的縣——邽縣、冀縣(今清水、甘谷縣境內)的設立,更彰顯了天水在早期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今天的天水大地,依然留存著毛家坪遺址、牧馬灘秦墓遺址等散落在黃土溝壑間的早期秦文化遺存。

    矗立于天水市秦州區市區的“秦風在茲”牌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馮樂凱/攝

    這些珍貴的文化印記,不僅訴說著“秦源”之地的歷史榮光,更見證了一個偉大民族從隴原走向中原的壯闊歷程。

    在三國鼎立的歷史舞臺上,天水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圖為東漢·掐絲焊珠蟠螭紋金帶扣。圖源:天水市博物館

    作為蜀魏交鋒的戰略要沖,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金戈鐵馬的傳奇色彩。

    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壯志,到馬謖痛失街亭的遺憾,天水大地上演了一幕幕動人心魄的歷史活劇。

    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南的木門道遺址。(資料圖)

    在這片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以智謀收服姜維,為蜀漢增添一員大將;張郃命喪木門道,為蜀魏之戰再添悲壯;馬謖的剛愎自用,讓街亭要塞毀于一旦……

    游客在位于天水市秦州區的天水古城參觀游覽。新華社記者范培珅/攝

    當今人漫步在古老街巷,那些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仿佛就在眼前重現,讓人不禁感嘆:

    天水,這座千年古城,無疑是解讀三國文化最生動的注腳。

    古柏森森下的文明脈動

    天將破曉時,古柏最先醒來,晨光輕灑在青石板上。

    這座始建于明成化年間的古老廟宇,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廟宇。

    它靜默地守護著一個民族的古老記憶與信仰。

    伏羲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郁婕/攝

    相傳人文始祖伏羲誕生于天水,他以龍為圖騰,點亮了華夏文明的曙光,“龍城”的稱號由此鐫刻進天水的血脈。

    伏羲文化,是天水悠遠歷史長卷中最瑰麗的底色。

    天水卦臺山景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高檣/攝

    傳說人文始祖伏羲氏,以開天辟地之姿,畫八卦、造書契、取火種、作甲歷、制嫁娶、創禮樂、立九部、制九針,引領華夏先民走出洪荒。

    天水,也因此被尊為“羲皇故里”。

    在天水市內,你會看到一座古柏掩映,散發著歷史幽香的古老廟宇靜守繁華。

    2024(甲辰)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天水隆重舉行。(資料圖)

    穿行其間,每一方斑駁碑石,每一座巍峨殿宇,連同那高懸的匾額、精妙的木雕,都仿佛在低語著伏羲的悠遠淵源。

    每年夏至,當陽光穿過門框精準地落在伏羲塑像上,莊嚴的公祭大典便拉開帷幕。

    武山旋鼓舞表演。(資料圖)

    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齊聚天水,在裊裊香火中完成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尋根。

    這一刻,伏羲不再是遙遠的神話,而是融入每個華夏兒女血脈的精神圖騰。

    那一株株蒼蒼古柏,一直都見證著一個民族對文明源頭的永恒守望。

    天水,絕非流量的浮光掠影所能概括。

    大型室內情境體驗劇《天水千古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丁凱/攝

    大地灣遺址炭化黍稷中的“華夏童年”,伏羲卦臺上“一畫開天”的創世回響,西漢水

    “蒹葭蒼蒼”的秦風古韻,街亭古道“風起隴西”的三國烽煙……

    這片土地最動人之處,永遠是那綿延流轉、未曾遠去的人文底色。

    秦州萬達廣場打鐵花表演。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陳治平/攝

    在這里,歷史從未遠去。

    它正透過每一縷風、每一塊磚、每一尊像,娓娓道來一個關于起源、交融、傳承的宏大敘事。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李曉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