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學(xué) > 趙安生專欄 > 正文

    趙安生:七夕雨聲中,誰還記得穿針乞巧的千年傳統(tǒng)?

    七夕雨聲中,誰還記得穿針乞巧的千年傳統(tǒng)?

    時近七夕,秋雨先至,淅淅瀝瀝地敲打著窗欞。天色灰蒙,云層低垂,竟似要將銀河之水傾瀉人間一般。街上行人匆匆,傘花朵朵,在濕漉漉的青石板上綻開又合攏。這雨,不似夏雨的暴烈,也無春雨的纏綿,帶著幾分涼意,幾分清冷,恰應(yīng)了這七夕前的光景。

    微信圖片_20250828224051

     

    我想起古時七夕,女兒家們要當(dāng)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她們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九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xù)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而今人過七夕,大抵只剩得男女歡情,將那乞巧的本意忘卻了。雨聲中,恍若聽得見古時女兒家的笑語,看見她們纖纖素手引線穿針的模樣。

    這秋雨落得正是時候。它洗凈塵世的浮華,教人看清七夕的本真。世人只道牛女相會便是浪漫,卻不知那銀河迢迢,一年一夕相會,其中多少離愁別恨。“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樂天早已道破天機(jī)。而如今男女,朝夕相處猶嫌不足,哪里體會得“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的深意。

    雨漸大了。檐下水簾成幕,隔絕了外間的喧囂。我想起兒時在鄉(xiāng)下,七夕夜常與祖母在瓜架下聽牛女私語。祖母說,若是虔誠,能聽得見織女哭泣。如今想來,那不過是秋蟲鳴叫,雨打芭蕉罷了。但那份天真與期待,卻隨著年歲增長而消磨殆盡了。現(xiàn)代文明稀釋、外來文化沖擊、功利主義侵蝕,這些因素正在打破代際之間的溝通通道、改變文化敘事風(fēng)格。

    微信圖片_202508282241151

     

    黃昏時分,雨稍駐。推窗望去,小秦淮河畔,已有身著漢服的“織女”們,將一盞盞河燈輕放于河面上。五彩河燈在雨中更顯朦朧,載著世人的祈愿,緩緩飄遠(yuǎn)。這些花燈既承載著人們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愿,也飽含著對家人安康、闔家幸福的傳統(tǒng)祈愿。

    忽記起宋人范成大詞云:“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牛女經(jīng)年之別,豈是一夕可慰?這七夕之期,到底是喜多于悲,抑或悲勝于喜?恐怕連牛女自己也說不清吧。

    夜深了,雨又淅瀝起來。我在燈下讀《荊楚歲時記》,見載:“是夕,婦人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yīng)。”想古人之用心,實在女紅技藝,而非男女歡情。而今人本末倒置,將乞巧節(jié)過成了情人節(jié),豈不可嘆?

    然再一想,時代變遷,習(xí)俗流轉(zhuǎn),本是常理。何必強(qiáng)求今人復(fù)古?“磨喝樂是舊時河南開封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如今雖不再時興,但其精神可在新時代找到新的表達(dá)。重要的是不失卻那份對美好的向往,對技藝的尊重,對真摯情感的珍視。

    微信圖片_20250828224115

     

    雨聲漸疏,東方既白。七夕之日,便在秋雨中開始了。街上已有賣巧果的小販,撐著傘,吆喝著。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我忽然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七夕的核心——對真摯情感的珍視,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文化根脈的認(rèn)同——不應(yīng)改變。雨洗塵世,使這節(jié)日更添幾分清雅,幾分深沉。

    秋雨七夕,別有一番意境。它不是喧鬧的,不是華麗的,而是靜謐的,深沉的。恰如一切真摯的情感,不必張揚,自在人心。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zé)任編輯:李曉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