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康樂:詩與遠方的五彩畫卷
文/馬曉春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深秋時節,視頻里太子山旅游大通道的秋景幻化成奇幻色彩,宛如詩與遠方的鮮活寫照,讓人沉浸在閑適浪漫的氛圍中。懷著熱愛與好奇,我們康樂縣作家協會組建了“聚焦花兒故鄉·謳歌幸福康樂”秋季采風組,與秋日熱情相擁,赴一場和山野的浪漫之約。
清晨,我們在如薄紗般的晨霧輕柔簇擁下,從縣城出發赴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采風。一路上,康豐鄉、蘇集鎮的村落炊煙裊裊、霧靄氤氳,遠山近水皆被寒煙籠罩,愈發靜謐。田野仿佛被神來之筆精心勾勒,美得令人贊嘆。田間散落的金黃玉米棒、地頭堆積的中藥材,毫無保留地呈現在我們眼前。遲開的秋花點綴著田野與小路,果樹碩果累累,滿是熱情浪漫。
快到鳴鹿鄉拔字溝村時,霧靄隨風漸漸散去。剎那間,紅光灑在大地上,萬物仿佛從沉睡中蘇醒,光芒照亮了我們的心房。拔字溝村被群山環抱,層林疊翠。青瓦白墻的農家小院錯落分布,黑色柏油路相互連通。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林木郁郁蔥蔥。這里有新建的華潤希望小鎮,我們將其選為采風首站。華潤希望小鎮是華潤集團捐建的鄉村振興項目,是集居住、旅游、康養功能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社區。行走在村頭巷尾,看著傳統土木院落變成現代坡頂民居,農田邊簡陋小學變成窗明幾凈的現代化教學樓,大家不禁贊嘆這里如“花兒”般美好的生活環境。
沿著溝壑前行,遠方的雪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與云朵纏綿。連綿的高山草甸和郁郁蔥蔥的密林灌叢遙遙相望,好似一場跨越季節的靜謐對話。漫步在蜿蜒的步道上,目之所及皆是詩意。松樹高大挺拔,直插云霄;金黃的草坡順著山勢起伏延展。草坡上,斜戴竹編斗笠的稻草人靜立著,幾頭牛羊散落其中,盡顯悠然閑適。灌叢金黃而寧靜,松針與楊葉層層交錯,織就一張濃密的網,灑下斑駁的光影,仿佛在雕琢時間的痕跡。山澗中,清冽的泉水從石縫間滲流而出,發出泠泠之音,宛如大地彈奏的琴弦。水珠濺落在卵石上,碎成晶瑩的星芒,隨后又匯聚成溪,潺潺地流向遠方。
秋色斑斕的旅游大通道仿若仙境,成了此次采風的一大亮點。我們給竹子溝景區授予“文學創作基地”匾牌后,便踏入了云端深處那五彩斑斕的巨幅畫卷。山間楓葉似熊熊烈火,將層林盡染,整座山宛如一個巨大的調色盤。秋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好似在娓娓訴說著秋天的故事。全長130公里的旅游大通道康樂段,是臨夏州沿太子山旅游風情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途經八松、鳴鹿、蓮麓等8個鄉鎮,如一條金絲帶般纏繞在崇山峻嶺之間,把蓮花山、白石山、麻山峽、竹子溝、白樺林等景點串聯起來,被譽為“云端絲路”“最美自駕路”“最美機車賽道”。站在沿途的觀景臺上眺望,群山連綿不絕、云霧繚繞,紅頂白墻的農家院落隱匿在金黃的海洋之中。千樹萬樹的紅葉,越是到深秋就越紅艷,宛如火焰在翻騰。銀杏葉嘩嘩飄舞,構成了一曲自然的詩歌、一支美妙的舞蹈。陽光好似聚光燈,照亮了金黃的樹葉和枝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秋風輕輕拂過,樹葉紛紛飄落,如同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這里滿是詩情畫意,展現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生命的無限美好。
“我騎著馬兒,穿越了草甸,走過了花海流溪,聽見了花兒,來自那叢林,云雀般醉人心脾,草長溝的姑娘啊,畫中貂蟬也比不上你,你那彎彎的眉毛,天上月牙般美麗……”車內正播放著《草長溝的姑娘》,此時,草長溝那如金黃色綢緞般的草坡緩緩展開,溫柔地勾勒出遠山的輪廓。花兒民宿在林間與草坡間錯落分布,棧道蜿蜒如琴弦,每走一步,都似奏響一曲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晨曲。告別草長溝,我們來到綠水繞村、青山連綿的全國第三批鄉村治理示范村——八松鄉納溝村。這里鄉村道路潔凈,農家小院排列有序,以村規民約、鄉風民俗等為主題的墻繪令人眼前一亮,處處洋溢著美麗鄉村的蓬勃生機。
隨后,我們前往被譽為“天然氧吧”的絕美秘境——白樺林景區。在授予“文學創作基地”匾牌后,便朝著令人陶醉的景區深處前行。這片3000畝的白樺林森林氧吧,是觀光、攝影的絕佳之地。有云霧繚繞的太子山相伴,還有漫山的風雨陽光滋養。秋風拂過太子山麓,白樺林宛如大地的調色盤。金黃的葉片似蝶翼微微顫動,在湛藍的蒼穹下潑灑出流動的火焰,與潔白的樹干交織成如油畫般的韻律。陽光穿透疏朗的枝椏,將斑駁的光影繡在落葉鋪就的金色地毯上,每走一步都驚起沙沙的秋聲私語。漫步在白樺林里,內心向往的不再僅僅是詩意的風景,腳步邁向的也不只是遠方和翩躚秋緒,而是那一縷秋的溫煦。
查閱資料得知,康樂縣憑借發展現代農業,構建起以香菇、肉牛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體系,還通過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了鄉村經濟發展,助力農民增加收入。于是,我們前往八松鄉新莊村富康食用菌種植試驗示范基地。映入眼簾的是排列整齊的現代化大棚,濕潤泥土的氣息與菌類特有的清香交織在一起,撲鼻而來。掀開塑料大棚的一角,帶著涼意的新鮮空氣涌入,與棚內溫潤潮濕的氣息交融,頃刻間,濃郁的菌香將人團團圍住。褐色菌棒整齊排列著,第三次生長出的香菇顆顆飽滿,猶如剛撐開的小傘。一朵朵香菇仿若“幸福傘”,為村民撐起了在家門口的致富坦途,讓平凡的日子在塑料薄膜覆蓋的空間里煥發出勃勃生機。示范基地以現代農業為墨,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詩篇。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最后,我們到達古時為狄道西鄉、有著“辛棄疾祖籍地”之稱的康豐鄉辛家集,參觀稼軒文化產業園——這一辛棄疾祖籍地的文化地標。只見銀杏、楓樹等換上金黃或殷紅的新衣。陽光透過稀疏枝葉,灑下斑駁光影,如碎金般鋪滿青石板路。產業園融入稼軒文化元素,劃分為室外園林、室內布展和文化長廊三大區域。借助展館、長廊等載體,把古籍中的文字轉化為生活里的溫度。園區正中央矗立著栩栩如生的辛棄疾雕像。他面朝范家坪辛氏祖陵,左手緊握長劍,右手持卷,身姿挺拔,目光堅定,仿佛在遙想濟南的出生地和上饒的終老地。產業園利用科技設備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陳列著各類以辛棄疾為主題的文創產品,通過現代化手段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辛棄疾的詩詞意境與人生經歷。
通過這次采風活動,我們對“花兒故鄉·生態康樂”“稼軒祖籍·人文康樂”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運用文學筆觸與鏡頭語言,探尋心靈共鳴,捕捉家鄉生態之美、人文之韻,書寫新時代的華美篇章,讓詩情畫意化作新時代的獨特印記。
秋季是大地調色板上的絢爛色彩,我們邂逅了超脫塵世的從容與恬淡,滿懷信心地鋪展著絢麗多彩的織錦,演繹著枯榮交替、韻律十足的五彩時光。在幸福康樂的畫卷里,既有落葉歸根的寧靜之美,也有碩果滿枝的歡悅之歌。讓我們漫步康樂如詩的金色世界,觀賞和美鄉村斑斕多姿的畫卷,探尋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作者簡介
馬曉春,東鄉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方志出版社志鑒編纂專家,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西藏拉薩市作家協會會員,臨夏州文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臨夏州作家協會理事,《暮雪詩刊》執行主編,《詩文化》簽約作家,康樂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原主任,康樂縣作家協會主席。先后在中國作家庫、中詩網、學習強國、《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民主協商報》《民族日報》、中國文化旅游網、《甘肅詩歌》《拉薩河》《甘肅文史》《甘肅史志》等,發表散文、詩歌、新聞93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詩歌獲“魅力臨夏·良恒杯”全國少數民族散文大賽優秀獎,“遵義杯”中國最美游記第五屆文學大賽作品獎,吉林市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大賽優秀獎,第二至第四屆“六世情歌杯”倉央嘉措國際詩歌倉央體優秀詩人獎和實力詩人獎。主編《康樂縣志(1986--2005)》《康樂年鑒》8部,編輯《稼軒祖籍 人文康樂--2023辛棄疾學術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等,編審志書年鑒和行業志鑒15部。 著有《劃過指尖的流年》等詩文集4部,主編《康樂》刊物8期。作品入選《炊煙飄過的記憶》《再論中國花兒》《甘肅歷史學術研究論叢》《流年絮語.當代唯美作品選》《花兒藝術人生》《河州記憶》《印象臨夏》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