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永·敘說_青春走出的地方
(上篇)
謝謝了,我的家!
家的故事,寫在信里,刻在心里......
時間過的真快,彈指一揮間……
轉眼到了2018年,一晃變成了花甲老人……
飛逝的時間,甚至讓我來不及想,節日里給父母捎話說點什么……
冬冷,突降的病魔,讓我永遠失去了母親,母親的心電圖,定格在了1984,52歲。
母親先逝于父親21年。父親接過母親的愛,為我和弟妹搭起一個個幸福的小家……
悼別母親的最后時刻,我輕輕的吻了母親冰涼的嘴唇,這是我報答母愛獻給母親的最后一個悲痛萬分、泣不成聲的永別之吻……
親撒手而去,永遠離開了眷戀她的家,離開了疼愛她的兒女,離開了桃李樹下的芳香,離開了熱愛她的講臺……
母親走了,寫滿教案的筆記,余溫未散,墨跡未干,端端正正的擺在桌子上,準備好的新課程,還未來得及給學生講……
母親走了,走的時候眼角掛著串串淚水,那么的痛苦、倉促、戀戀不舍……
在母親心里,裝著兒女成家立業,也享兒孫繞膝、歡聲繞樑的天倫之樂,裝著人民教師堅定的職責-教書正人,育尚德、立良行,也享桃李譽隴原,芬芳滿天下的成功和喜悅。
離開母親的日子,心中多了一種空格,精神少了一種支撐,生活缺了一種依賴,陪伴往后的是漫漫的懷念,長長的思念,久久的紀念……
母親走后的這些年,我常回小鎮,看看當年小鎮的家,看看母親曾經走過的講臺、教室、實驗室,撫摸那片曾經玩耍過的小樹林......
這個冬季,讓我感覺超尋的冷,穿心的冷。
離開母親的日子,思維成了一種慣性,冬季、春節、清明節、教師節,好像一根線,牢牢的牽成串。
時間走過冬季、走過“春節”、“清明節”、“教師節”……
這些時光,把懷念一線線牽起,把思念一幕幕回播,把紀念一波波釋放,把留念一次次解讀,真真切切……
翻開塵封已久的檔案,映入眼簾的記錄,記憶著沉沉甸甸的歷史……
她像一張光盤:
刻錄著悠悠歲月的往事
她像一本史書:
字里行間滲透著喜怒哀樂
她像一首曲目:
跳動著酸甜苦辣的音符
她像一葉小舟:
承載著磋跎歲月的腳印
她像一段影像:
回放著過去完成時
母親出生的那個地方,把我的時光拉回到童年朦朧小鎮里“外婆的澎湖灣”......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敘永留下了紅軍入川的第一站,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掀開了中國革命新的一頁。
紅色敘永,山水養育著生靈,紅色敘永,四渡赤水的序幕,紅色敘永,青春走出的地方,紅色敘永,故鄉的路,求學,追夢,成家,立業……
青春的腳步從這里啟程,帶著家鄉紅色的烙印,帶著故土赤水的神韻,尋找那片廣闊的沃土,追求那幅心中的藍圖……
母親的門巷枌榆,地道純真的川味。歷史名城江陽,名勝古城永寧,彌猴啼鳴,斑斕彩林,翠海疊漾,高峽峻谷,云蒸霞蔚,五彩繽紛,風景秀麗,詩情畫意。這是母親出生的地方。
早年,敘永古城,一個古老的家族依鎮而憩,依山而存,緊靠在這里天姿麗質,綠色生態的山水圈子,繁衍生息,敘永,敘說永寧兒女的故事……
瀘州的玉液,汲取永寧河水之靈氣,厚養著敘永勤慧的大地,孕育著一方淳樸的民風鄉情。巴蜀版圖上的一葉綠舟,承載著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未來。
在永寧的一個小院,一個不大的閨屋,留下了兩只小辮、留下了粗布簡衫的倩影,留下了余音未散的川韻,她是為我而生,注定未來是我的母親……
父親的桑梓老腔,秦聲秦韻,渾厚粗放;田園莊家,六蓄五谷;家舍村井,青磚白逢;小巷小街,坐落不紊;炊煙裊裊,英雄歸來......
走著看著,夫水有鎮,數著點著,臺頭有村。一戶一抽井,一門一桃符。
華山峻嶺,峰入云端;智取華山,威名運揚;西岳華山,人杰地靈。華山滴水,滋潤渭河兒女,華山四季,把脈秦嶺大地。涇水渭水兩河相擁,涇渭分明。家鄉的山水綠樹,家鄉的田園秦國。
秦風、秦腔、秦嶺、秦河,春夏春風風雨急,秋冬秋風風雪舞,它是“快樂老家”。
在夫水的一個小鎮,一個不大的草舍,留下了兩只肩膀、留下了粗茶淡飯的日子,留下了正音未央的秦腔,他是為我而養,必定未來是我的父親……
父親從小投身革命,加入兒童團,早期接受黨的啟蒙教育。心里有了燈塔,有了方向,一個包袱,一支毛筆,一口炒面,一口溪水,一身棉布粗衫,一路奔波求學,來到蘭州趕考。
父母都是50年代初的大學生,母親是南方人,父親是北方人,不足20歲的風華年齡,懷揣一腔熱血,懷抱一個夢想,胸懷一顆紅心,腳踏一方熱土,背負一腔希望,肩挑一門責任,用青春賭理想,用熱血賭年華,來到甘肅,投身教育事業,開始了艱苦、樸素、清平、激情、拼搏、有為的生活和創業。
年華的母親,胸懷理想,依別蜀鄉秀水,離別雙親手足,一路追夢,為著心中的抱負,來到隴原,筑夢吐芳華……
年少的父親,躊踔滿志,離開父母兄弟,告別鄉親故土,一路求學,為著心中的理想,來到甘肅,奔夢放光華……
南方生活的母親,小巧秀氣,麗質聰明。家鄉的親人,留不下母親萌動的心,家鄉的沃土,圈不住母親“歷害了”的初心……
北方生活的父親,肩寬體闊,耿直精明。故鄉的親友,挽不住父親跳動的心,家鄉的肥水,擱不下父親“心鐵了”的夢想......
青春芳華的母親,天生有一雙大大的眼睛,美麗、清秀、和藹、智慧、留著黑黑的長發,像永寧山川直下的瀑布,寧成辮子,像敘永高峽串串的蘭花,美麗飄柔,亭亭玉立。
豆蔻年華的父親,地造有一對圓圓的眼睛,帥氣、精神、溫暖、干練、留著齊齊的短發,像秦嶺山脈播下的希望,寫成名字,像渭河推波泛泛的浪花,靜美灑脫,翩翩風度。
倆個熱血青年,在大西北的艱苦環境中、在白手起家的西北畜牧獸醫學院、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中手牽手、心連心、肩并肩勇敢的走到了一起,南北結合,互敬互愛,開始了追求知識、追求事業、實現夢想的人生新旅途……
我的家和我的兄妹就出生在這個名叫黃羊鎮的地方,就生活在學府大院,玩皮、快樂的長大。
春天,黃羊河畔,楊花柳絮,初升的太陽輝灑河面,光照禾苗,芒浴萬物,像金黃的珍珠播下一年的光景。
春意盎然,微風拂面,畫一樣的秀色美圖:
楊柳婆娑若水急,河畔青苗泛綠濤
梨花槐花次第開,蜂說蝶舞蜻蜓嬌
兩岸田園灌不住,十里豐登六蓄驕
小河帶給我太多的回憶,留給我太多的幸福;小河送給我太多的歡樂,珍藏我太多的童夢。
又聽見,斑斕果蔬對歌吟
又聽見,黃羊河水暢開懷
又看見,楊花追柳花,槐花挽榆花
又看見,杏花牽梨花,蜂蝶最惹花
我清楚的記得,那時母親常掛在嘴邊上的一首歌“我愛馬場“:“我愛馬場哎,我愛馬,馬場就是我的家,牧工最聽毛主席的話,為保國防養軍馬……”無論怎樣聽,母親的聲音中總是加帶著有點變調的南腔和后來混音的北調。南韻北味自娛自樂。
我們的家具都是清一色的用竹條編制的,竹箱子,竹凳子,竹桌子,竹椅子。都是母親家鄉帶來,用竹藤條手工編制的。洗衣服的盆子是木制的,很重、很沉。母親用它為全家人洗衣服、洗床單。家里男孩子多,父親為我們理發,洗澡。讓我們的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簡單快樂。
小時候,呼小名,幸福而簡單,長大后,喚學名,簡單而幸福。
父母親,為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早早準備好溫暖的搖籃……
我們兄妹伴隨著小河流淌的時光成長,又在父母的鄉音中感受著家的教育。
父親是家里的天空,父親的愛像座山,恩重如山,家風端正,家教規矩,家庭和美。
母親是家里的太陽,母親的愛像首詩,四季如歌,生活簡樸,生長無憂,生態健康。
作者: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