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水微語】
不要讓所謂的“直播藏品”迷了雙眼
近日,有受害老人的子女向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反映,家中的老人在網絡直播間遭遇欺詐套路。盡管相關部門及媒體已經多次曝光此類騙術,但仍有老人深陷直播藏品騙局,甚至有老人為了防止家人阻攔,不惜與孩子斷絕了關系。
下面這個案例讓人驚心不已,今年9月,劉丹從妹妹口中偶然得知,母親迷上了直播購買所謂的藏品。那時的她并未對此事太過在意。直到今年10月份劉丹回國,看到家里角落里堆積的藏品仿佛一座小山時,劉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據劉丹統計,母親在購買這些藏品上累計花費超30萬元,后續又因所謂收回藏品的由頭被騙走20余萬元,總計花費已超50萬元。事發后,劉丹的母親也意識到自己被騙,將購買藏品的過程告訴了女兒。
在當今這個數字化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我們有時在網絡上看到,在主播們編織的離奇劇情和回收承諾的誘餌下,一些老人們失去了理智,將家中的積蓄換成了一堆所謂的藏品。當老人們想要將這些藏品返銷給主播時,卻又陷入了新一波的欺詐之中……
當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直播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直播藏品”的熱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然而,我們必須擦亮雙眼,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被其表面的繁華所迷惑。
透過現象看本質,許多所謂的“直播藏品”,實際上質量參差不齊。有些商家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不惜夸大藏品的價值和稀有程度。他們利用精美的包裝、動人的言辭以及精心營造的氛圍,讓觀眾誤以為這些藏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升值潛力。
比如,某些直播間里展示的所謂古董字畫,號稱是出自某位名家之手,但實際上可能只是粗制濫造的仿制品。還有些所謂的珍稀郵票,被吹噓得天花亂墜,但其真實性卻令人存疑。
我們看到,為了“抱團”維權,不同地區的受害老人家屬們加入微信群,商議維權事宜。有受害老人們的家屬告訴記者,隨著此類直播逐漸進入公眾視野,主播們依然活躍在網絡上,但套路卻越來越隱蔽。
有專家認為,作為平臺方,不僅在直播過程中要嚴格把關,更要在產生糾紛后,提供及時、有效的售后處理機制。對于存在欺詐行為的主播,還應依法要求其進行懲罰性賠償,平臺也應該對此類主播進行嚴格的處置。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