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綜合 > 正文

    制作微景觀,筑綠賦生機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楊巖)微景觀是自然的縮影,一草一木的巧妙搭配能勾勒出充滿生機的迷你世界,承載著人們對自然之美的向往與熱愛。8月29日北京市通州區保利綠地工作站聯合北京耀晨心理健康促進中心開展了“星火文化?融心共享”微景觀造景活動,讓轄區居民感受自然的靈動與奇妙,學習植物養護知識,傳遞綠色環保理念,讓參與者在動手創作中領略自然生態的精巧,收獲與自然對話的樂趣。
     
     
    活動以微景觀親手制作和植物知識講解為核心,邀請專業園藝老師全程指導。專業園藝老師率先聚焦微景觀造景制作環節,這是本次活動的核心亮點。老師先向居民展示精心打造的微景觀成品,隨后逐一介紹制作材料:透明玻璃容器作為景觀載體,水晶砂、青龍石鋪在底部,苔蘚、小葉赤楠、網紋草作為核心植物。老師通過分步演示、細節講解的方式,帶領居民掌握造景關鍵步驟。園藝師于工作臺前系統講解造景原理,從生態容器的疏水層鋪設、營養土配比,到植物群落的層次構建與美學搭配,以專業視角示范操作流程。現場人員按指導有序操作,專注于苔蘚的幾何拼接、微型擺件的場景敘事,以及植物與砂石的搭配。他邊示范邊講解,居民們在他的指導下,有的小心翼翼搭建微景觀,有的用小石子勾勒“溪流”,孩子們則興奮地往景觀里擺放綠植和小魚。演示過程中,老師不斷穿梭在居民之間,針對大家遇到的問題逐一指導。居民們專注投入,有的認真模仿老師步驟,一步步搭建景觀;還有人拿起手機記錄制作細節,現場氛圍既專注又溫馨。經過近一小時的創作,原本空白的玻璃容器漸漸變成了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微景觀。
     
     
    微景觀制作完成后,園藝老師結合居民的作品,講解了苔蘚、多肉、網紋草的特性。簡單易懂的講解讓居民既掌握了植物知識,又初步領會了傳統養生智慧。居民們紛紛展示自己的微景觀作品,分享制作心得。社區居民李阿姨說:“平時在家帶孫子,很少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今天親手做微景觀,看著這些小植物在罐子里‘安家’,特別有成就感,以后放在陽臺,每天看看都開心。”玻璃容器中鮮嫩的綠意與大家的笑容相映,為本次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此次微景觀造景活動,以沉浸式制作體驗為核心,不僅讓居民在動手實踐中釋放了生活壓力、感受了自然之美,還通過植物特性講解,豐富了大家的知識儲備,進一步拉近了社區鄰里間的距離,營造了“親近自然、共享創意”的良好社區氛圍。未來,保利綠地工作站將繼續聚焦居民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兼具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社區活動,助力構建和諧、溫暖、充滿生機的社區大家庭。
    專欄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