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訪古
馬曉春
一道城墻橫亙于水陸之間,滿倉的嘉谷都付與了風煙。古國早已隱沒于平莽之中,唯有文明能傳承萬年。自北魏起,康樂境內先后設立過藍川、安樂、長樂、水池、黨川等郡縣,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要沖,也是各民族“茶馬互市”的活躍區域。為抵御南部游牧部落東進騷擾,明朝初年,河州設置了二十四關,其中康樂縣境內有大馬家灘關、小馬家灘關、麻山關、安龍關等關隘,還有水池城、景古城、蘇家城等古城,這些構成了其厚重而璀璨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光明媚,春風和煦。我與省內外的方志專家、高校碩士生,踏上了尋訪康樂關隘和古城的路途。我們沿著臨康和(臨洮縣至康樂縣至和政縣)二級公路行駛,一個個祥和的村莊,一條條平坦的村道,就像一幅幅寧靜的水墨畫卷,暖陽輕柔地灑落在炊煙裊裊的屋檐上,讓人有種詩情畫意、心曠神怡之感。
遐想之際,我們來到了小馬家灘關(鳴鹿關)的所在地——鳴鹿鄉鳴關村。“小馬家灘關在哪里呢?”看著農家的院落,我們議論起來。“還是找村委會吧。”我說道。走進村委會,說明來意后,熱心的村干部帶我們來到4社,指著農戶屋后的大土堆,告知我們這就是小馬家灘關遺址。難以想象,這里曾經是有駐軍把守的小馬家灘關。遺址四周地勢平坦,一片片冬小麥翠綠欲滴,宛如偏僻的生命綠洲;樹木發出新芽,長成一顆顆嫩綠色的小豆芽。我們在綠油油的冬小麥地里放飛無人機,對僅存的遺址進行踏勘測量。據村干部講,關城建于川中心,有南北兩門,城墻高聳環繞,此處有兩條路通往甘南藏族自治州。
從鳴關村駛入被譽為“云端絲路”的旅游大通道八松鄉納溝村境內的太子山林區,茂密的松林里零星點綴著一片白色,無聲無息地像一幅夢幻般的水墨畫卷。扎子河自然保護點的牌子映入眼簾,由于冬春季防火,我們無法進入保護區內的大馬家灘關(扎子河關)遺址。經過協調,同意航拍人員進入,我們就在原地等待。史料記載,這里明代用磚石建成關墻,清末用黑刺、面丹、李子刺等灌木栽扎成寨墻。關口設在兩山最狹窄處,關墻東面緊靠石壁,西邊數十米,憑險扎墻壘寨,中間留水路,并且有關門哨卡。此處向南,可達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水磨川。
“咱們路過了蘇集鎮的蘇土司城遺址,城堡保存比較完整。”我介紹道。“那咱們去看看吧。”方志專家們說道。我們從林區順溝而出,天空湛藍如洗,偶爾飄過幾朵白云,宛如一幅靜謐的畫卷。匯入草長溝景區,穿過納溝村向蘇集鎮駛去。駛入鳴鹿鄉方向約2公里,只見有座叫“魚嘴山”的山梁,上面有占地四十余畝的蘇家城。我們爬到山頂最高處的瞭望臺,三川匯聚的景象一覽無余,對面山頂也有一處同樣的瞭望臺。可想而知,這兩處瞭望臺俯視著蘇家城的安全。從山腰越過護城渠,便來到占地40余畝、城高2丈余、墻厚1丈余的城墻下。走進城內,里面沒有建筑物,滿是玉米稈,很難想象這里是明朝年間沙馬十九族之一的沙馬族自治首府,曾經有衙門、兵營、官邸、貴族府第,以及商鋪和沙馬族人的居所。我們放飛無人機,測量城池現狀。史料記載,土司城建于元代,是沙馬族蘇土司,其始祖于洪武三年(1370年)歸順明朝,奉旨安插在沙馬族地方。蘇土司的沙馬族為吐蕃一支,是中馬十九族之一。族民兩千多人,土地千頃,士兵五百余名,并統有中馬十九族中的部分部族。其轄地東至果園,西至沙馬關,南至安龍關,北至陡石關(今康樂縣及和政縣部分地區)。城池居高臨下,城門派兵把守,南門與對面山頂的瞭望臺相呼應,亦有緊急撤退的隱秘通道,城下大河兩岸均為族人村落。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布政司將沙馬族劃歸岷州廳管轄,蘇家城無人經營,逐漸衰落。清中葉,原沙馬里治下的諸多部族也逐漸放棄族號,在漢文化影響下,從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轉向單一的農業生產。
在蘇集街道餐廳吃過午飯后,我們駛向縣城,沿著康卓(康樂縣至卓尼縣)二級公路向景古鎮安龍村安龍關遺址駛去。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挖乍拉尕村幼兒園跟前的大土堆旁,這里就是安龍關遺址。和小馬家灘關一樣,已經難以尋覓昔日的模樣。村干部說,咱們問問村里知情的老人吧。于是,我們登門走訪。據悉,安龍關城墻筑在兩山夾一嘴的高地上,明清時有關城,占地約五畝,有南北二門,四周有土夯墻及護城壕,有門樓哨卡,常年有兵駐守。民國時期,由民團把守。1949年后,關防失去作用,變成場院宅基。此處到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水磨川約30公里。
離開安龍關,我們向位于景古鎮景古村的水池城(當地人叫舊城)駛去。“這里我熟悉,中央電視臺10頻道‘影像方志’欄目拍攝過我介紹水池城和景古城的專題片。”說話間,我把大家帶到了水池城跟前。城池建在角麻墩下的臺地上,三面臨水,有用兵古道從城下經過。我們踏勘、航拍,城池東西寬300多米,南北長500多米,城內田地里零星可見昔日的殘磚碎瓦。史料記載,水池城建于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水池郡,后改為縣,隋時為水池縣城,唐時廢棄。唐代中期,這條古道從長安城沿渭河而上,經渭源縣峽城過洮河至水池城,直通河州、甘州、西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集鎮,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甘肅古跡錄》記載,水池縣在今臨洮縣西南九十里景古城附近。北魏為蕈川縣,隋為水池縣。《狄道州志》記載,水池縣兼置洪和郡。《狄道州續志》記載,舊志水池縣狄道西南境,接洮岷,其水入洮,今之景古城,蓋即古之水池縣。“如果將這些保存較好的蘇家城、水池城和景古城等按原貌修復,開發為旅游景點和影視城,那將是推動發展的‘加速器’啊!”我們由衷地感嘆道。
我們沿著彎曲的山路向景古城方向駛去,路過村莊深處,見到了紅軍長征途經臨夏州唯一的康樂縣景古缐家樓。時間太晚了,我們無奈只能擇日再看。繞過山梁,只見高高的城墻將村莊包圍。我們將車停在滿是當歸、黃芪、柴胡等中藥材的城墻下,只見歷經千年風雨洗禮,古城依然雄偉挺立,四面壁立險峻的土崖,一條逼仄的通道,崖下是湍急的楊家河……我們爬上城墻,泥土裹挾著千年前的氣息撲面而來。航拍景古城遺址,城建在角麻墩山下的平整地帶,城內四角有上城墻的坡道,設有兩個城門,分東門(當地人叫上城門)、西門(當地人叫下城門);城呈長方形,東西約300米,南北約500多米,面積大小基本與水池城相同;城墻高約20米,頂端約為6米。景古城建于金代,明時設景古里,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金史》記載,狄道縣有景古城。《水經注》記載,藍川即今康樂城,和博城即今景古城。康樂明時屬河州衛,設當川里、胭脂里、景古里。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青海部族首領火落赤進犯。臨洮總兵鎮守景古城,數日未開。城內有一條帶拐角的主街道,西端是城門。城外東、西城壕東至水池城,西通楊家河,北面直通角麻墩。靠河岸一面是高約30多米的石崖,崖沿距城墻有20多米,懸崖上開有取水小道。景古城歷來是洮岷、狄道、河州交匯處的商貿重鎮。
還想去草灘鄉普巴村麻山溝西側石墩梁上麻山關、拉麻山村趙家新集藍川城遺址,蓮麓鎮足古川村祝固國遺址,康豐鄉雍家村西側康王城遺址,流川鄉上古城黨川堡遺址,洮州東北部八角大山石嶺上(蓮麓鎮境內)八角關……。走出景古城池,已是暮色朦朧,只能再謀行程。
追尋康樂千年的足跡,感受人間的滄桑巨變。無論是消失殆盡的古關隘,還是殘垣斷壁的古城池,這些古跡都以其特有的厚重底蘊、歷史古韻,如跳動的音符,似歲月的詩行,記載著康樂在歷代的興衰,見證著康樂如今的輝煌與巨變。
作者簡介
馬曉春,東鄉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方志出版社志鑒編纂專家,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西藏拉薩市作家協會會員,臨夏州文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臨夏州作家協會理事,《暮雪詩刊》執行主編,《詩文化》簽約作家,康樂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原主任,康樂縣作家協會主席。
先后在中國作家庫、中詩網、學習強國、《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民主協商報》《民族日報》、中國文化旅游網、《甘肅詩歌》《拉薩河》《甘肅文史》《甘肅史志》等,發表散文、詩歌、新聞93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詩歌獲“魅力臨夏·良恒杯”全國少數民族散文大賽優秀獎,“遵義杯”中國最美游記第五屆文學大賽作品獎,吉林市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大賽優秀獎,第二至第四屆“六世情歌杯”倉央嘉措國際詩歌倉央體優秀詩人獎和實力詩人獎。主編《康樂縣志(1986--2005)》《康樂年鑒》8部,編輯《稼軒祖籍 人文康樂--2023辛棄疾學術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等,編審志書年鑒和行業志鑒15部。 著有《劃過指尖的流年》等詩文集4部,主編《康樂》刊物8期。作品入選《炊煙飄過的記憶》《再論中國花兒》《甘肅歷史學術研究論叢》《流年絮語.當代唯美作品選》《花兒藝術人生》《河州記憶》《印象臨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