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明星 > 正文

    《李子柒,焦慮時代的一味解藥》

    李子柒,焦慮時代的一味解藥

    500多天,一年零5個月——李子柒停更的這段時間,不少網友都在等待她的歸來,而前幾日,關于她的消息再度爆出,占據她一年時間的這些紛爭,終于即將落幕。

    這是距離李子柒上一次更新視頻的時間,也是觀眾們想念她的時長。

    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能成名5分鐘,財經作家吳曉波說網絡主播的職業生命周期平均只有三個月,《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7)》認為網紅一般紅不過三年。

    微信圖片_20230102135209

    流媒體時代,人們的耐心越來越少,注意力時間越來越短。刷劇得二倍速、小帥小美要在一分鐘之內給你講完兩小時的故事。

    快,再快。

    網紅一夜成名,七天后又被世人遺忘。

    唯獨李子柒是個例外。

    在停更的這段時間里,沒有她的新聞,但公眾討論中始終不缺她的名字。

    新老粉絲們日復一日地喊話、想念她的作品。

    過去作品的播放量也在持續增長。你不妨去試試看,在任何時間點開她的視頻,界面左下角總會顯示有幾個或十幾個人正在同時觀看。

    前兩天視覺志發了篇題為《李子柒,消失的500天》的文章,評論區充滿了情感真摯的留言。

    為她加油,耐心等待她回歸——

    “每次看她的視頻,心就能夠靜下來,想她。”

    “經歷了這么多,相信她!我們都等她!”

    “慢、沉淀,李子柒值得我們等待。”

    有從16年起就關注她的老粉絲,分享從她作品中獲得的能量——

    “最早是美拍發視頻,第一個我還記得是服裝,她自己開的服裝店,后來沒開了拍了一個田園視頻,取名,去考駕照深夜才回來吃飯,后來她分享從小的人生經歷被繼母按臭水溝里爆打,出去做過水電工,看她的視頻現在有多歲月靜好我就覺得她以前生活有多苦澀。”

    大家關心她,也關心她婆婆的身體,像老朋友一樣噓寒問暖——

    “李子柒,一個積極向上努力生活的姑娘,不管以后她是否還會更新,都希望她和她的奶奶一切安好,平安順遂。”

    “李子柒的視頻,個人覺得現在沒有超越的相同類型視頻作品。消失的一年,不知道她的婆婆還好不好,期待早日相見。”

    “世間再無林黛玉,人間尚存李子柒。”評論區的這句話也許有些夸張,但也正說明李子柒對于粉絲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已經不只是娛樂消遣。

    李子柒之后,很多人試圖復刻她的成功。

    層出不窮的鄉村博主,五花八門的營銷噱頭,妄圖打著“下一個李子柒”的名號蹭流量。

    但至今沒有一個后來者能取代她,哪怕只是比肩的都沒有。

    李子柒的魅力,無可取代。

    0煙火日常的力量

    李子柒的選題從來沒有什么宏大敘事,大多是俯拾即是、近在眼前的煙火生活。

    柴米油鹽、酸甜苦辣、春種秋收。

    看起來越是日常,拍起來越是費力。

    比如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出圈作品,《蘭州牛肉拉面》。

    視頻從她去院子里摘蒜苗蘿卜開始,用牛棒骨熬湯底、用各味辣椒做調味,再到揉面、拉面、下鍋,整個流程一氣呵成。

    只為了這不足五分鐘的視頻,李子柒花了一個月多的時候跟著開牛肉面館子的甘肅師傅學習。每天揉面揉到手抽筋、拉面拉得胳膊都抬不起來。

    這背后下的功夫,絕大多數的模仿者都做不到。

    另一集,李子柒給奶奶扎千層底布鞋,是從面粉和粗布做起的。

    面粉熬成漿糊,把五張粗布粘合在一起。晾曬一整夜后,在布上裁出鞋底鑲邊,再把六張鞋底縫到一塊兒。這種厚度,得借助鉗子才能完成穿針,每一針都很費力。

    視頻里,李子柒從天黑扎到天亮,又扎到天黑。

    小助理回憶那段拍攝經歷:“她那個針很不好扎的,一雙鞋子,要扎好久,幾千針以上,反正凌晨幾點還在扎,我睡了一覺起來,她還在扎。”

    很多人說,看李子柒的視頻會覺得內心很平靜,焦慮感被治愈,時間也仿佛變慢了。

    她的生活就像是回到了木心先生的《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回到了《首夏山中行吟》中 “梅子青,梅子黃,菜肥麥熟養蠶忙。”

    在《毫無意義的工作》一書中,社會學家大衛·格雷伯提到,現代人對時間的觀念是近百年被重新塑造出來的。

    過去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間意味著日夜交替、四季變化,意味著春種、秋收、夏忙、冬閑,自有其規律。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速度”“效率”這些詞開始被制造出來。工廠主用效率定義工人價值,時間和金錢被高度捆綁。

    尤其是在當下過度積極的內卷社會,人們更是把效率內化為生活標準進行自我剝削。

    李子柒的獨特,在于她跳出了這個“時間的詛咒”。

    她的視頻,要是按所謂的效率算法,時間成本實在是高得嚇人。

    拍土豆水稻,從耕地種植開始;做螺獅粉,從竹林挖筍開始;制蠶絲被,從種桑養蠶開始。

    當無數網紅博主追求快速變現的時候,李子柒是發自內心地熱愛自己所做的事、珍惜自己拍的作品,后來的流量和榮譽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出現的。

    就像評論區里說的,是“人們選擇了李子柒”:

    “她的美在于純粹,從她的視頻里,我感受到她對自然的尊重,她是在把我們淡忘大自然規矩重新講給我們聽。”

    “一個質樸的追尋本源的女生,想呈現給大家的東西,必定有她表述的內容,我們只要去感受就行了。”

    這也是為什么后來很多的“偽田園牧歌”無法成功,鏡頭濾鏡看著也挺美,但就是讓人很難沉浸進去、也難以感覺到治愈。

    因為里面的人、在做的事,無意識間會暴露出焦慮感和緊迫感。心態這種東西,是演不出來也藏不住的。

    0對不幸溫柔以待

    當然,李子柒也遭遇過一些非議。

    人們質疑現實中的農村并沒有這么美好,李子柒只是資本包裝出來的演員、虛假形象。

    為此,2017年的時候她發了一條很長的微博,擺出了大量的原始拍攝素材。在這些鏡頭里,可以看到她的失敗嘗試,可以看到她手上的傷口和指甲縫里的黑泥。

    她用不可辯駁的證據來捍衛“李子柒”這個名字,捍衛這么多年來整宿整宿不睡覺、一幀幀親手做出來的作品。

    因為對作者來說,作品就是孩子,而保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

    鏡頭里李子柒,純粹、潔凈,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不染世事的“仙女”。

    但知曉過往故事后才知道,李子柒是從泥濘中爬起來的。

    她的童年經歷可以用不幸來形容。年幼時父母離異,5歲父親去世,繼母待她不好,爺爺奶奶邊把她領到了身邊撫養。

    李子柒對美食與手作的熱愛都來自爺爺。

    爺爺是農村里的廚師,經常會操辦村里的紅白喜事,小時候李子柒就在旁邊打下手,偷師爺爺的廚藝。

    爺爺也手巧,會編扇子、編背簍、糊燈籠、烘籠子,李子柒就在旁邊跟著做。而這些手工藝品都會被拿到集市上賣掉換取學費。

    后來爺爺去世,還沒小學畢業的李子柒得到了區婦聯副主席夏阿姨的幫扶,所幸又能繼續讀書。

    在央視節目《魯健訪談》中她說,有回去夏阿姨家過年,夏阿姨煮了雞蛋給她。她特別驚訝:這個是能吃的嗎?我們家雞蛋都是拿去賣錢的。

    那是她第一次吃雞蛋。

    完成義務教育后她不想再麻煩別人,主動輟學了。跑去城市里打工,做過清潔工、服務員、DJ打碟。住過十塊錢的旅館、陌生小區的樓梯間、公園的長椅、河堤的橋洞……

    這些過往,是成名之后受各大媒體采訪后李子柒才袒露的。她沒有試圖用賣慘博眼球,她的作品總是陽光明媚、清風明月。

    她敘說這些故事的時候,很平靜、釋然。她記得的不是自己有多苦,而是幫助她的人有多善。

    “我承蒙了他人的光輝,所以也想把這光輝傳遞出去。”

    通過網絡與視頻,很多人都切切實實接收到了這股力量。

    就像評論區有人說:

    “青梅露,青梅酒,糖桂花,腌藠頭,蘿卜,糖蒜……這些都是我這兩年學會的,還在家的陽臺上種了辣椒,紫蘇,蔥,韭菜……不能說是李子柒教會了我這些,只能說是她的視頻讓我找到了最真實的自己。我曾經拼了命想逃離的地方,如今真的成了我一直魂牽夢縈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家鄉。可惜他鄉成了故鄉,故鄉成了遠方。愿我們都能不忘初心,永遠可以做自己。”

    “她是集美貌與才華一身的優秀生活家,一個人綜合了一個完整劇組所有工種的才能,把廚師、編劇、導演、攝影、演員、場務、道具制作、剪輯、配樂的全部功底恰到好處地發揮,給觀眾們帶來了一部部描繪傳統農耕時代詩歌田園的優秀經典影片或紀錄片。”

    “2016年美拍發現她腌篤鮮的視頻,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人、景、曲完美融為一體。特別那首:千年風雅,和她的視頻簡直配合完美。現在已經六年了,她在我心里,仍然是一種信仰。工作累了,就又翻出來看看。加滿油,再出發!“

    李子柒嘗遍了過去的苦,只想把甜留給這個世界。

    她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了高山流水、詩與遠方,為心愛的婆婆、為喜愛她的觀眾們搭建了理想中的美好家園。

    而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甚至是可復制的。

    今年李子柒只發過兩條微博,其中一條寫的就是“腳踏實地建設美麗鄉村,共享美好生活,讓村里的每個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子柒在節目中說過,她更宏大的理想就是振興鄉村,繼承和傳播非遺傳統文化,真正意義上能夠讓老百姓增收。

    我想這種豁達與安適,這種無意間釋放出的能量也是李子柒作品的獨特與珍貴之處。

    這么多人愿意駐守原地等待,不光為了李子柒,更是為了自己瑣碎生活中的一絲安慰,一份寧靜。

    03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在《李子柒,消失的500天》文章下面的第一高贊寫的是:

    “大家非常迫切的需要一個能夠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的人。”

    在頂流網紅、短視頻創作者的身份之外,李子柒身上更無可取代的,是她的民族文化意義。

    她是官媒蓋印的中國文化形象大使,是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認可的“東方美食生活家”。

    起初只是為了防盜版而注冊的YouTube賬號,也迅速積累了1700多萬的粉絲,創下的“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網紅”。

    即使近一年半不更新,她的粉絲數量也絲毫沒有減少,仍然穩穩占據華人第一。

    評論區里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語言,英語、俄語、日語、韓語、法語,無一不是在贊美她、呼喚她回歸。

    民族有國別,但文化無國界。

    知乎上有篇文章中提到,京劇、文學之類的藝術形式也許尚有門檻,但李子柒的作品里呈現的是衣食住行的日常,用簡單的素材傳遞了強大的普世價值,真正做到了潤物無聲的文化軟實力輸出。

    在YouTube上就有一個外國網友提到,疫情期間,是李子柒的作品讓他尋覓到了難得的平靜,給了他極大的精神安慰。

    在這個充斥著內卷與焦慮的時代,種種關于工作、生活、未來的不確定帶來恐懼與孤獨。人類的物質文明空前發達,但空虛的精神層面同樣需要被療愈。

    李子柒就是那味解藥。

    在這個浮躁的、花心的時代,她就像賽博世界的白月光,人們對她滿懷著祝福和關切,時刻在期盼著她回來。

    這個世界需要李子柒,需要她用雙手創造出的那個世外桃源,需要她讓我們重新相信的美好存在。

    愿你一切安好,我們靜待你的歸來。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