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露”何以“早有”?
穆明祥
有一首七言絕句的宋詩,題為《小池》,頗為著名,流傳甚廣。因之,被后世詩界作為詩中之“絕妙佳句”而稱譽。
《小池》的作者是楊萬里。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自號誠齋,宋代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歷任太常丞、寶謨閣學(xué)士等職。他一生寫了二萬多首詩。他的部分詩作不僅關(guān)注時政,而且也較為深切地反映了民間疾苦,是一位有正義感的詩人。他的詩,以王安石及晚唐詩為借鑒,早年學(xué)過江西詩派,后來獨辟蹊徑,自我求變,從而形成了清新活潑、構(gòu)思新巧的自家風(fēng)格,時人稱之為“誠齋體”。他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大家。他也寫過不少的山水田園詩,其詩語言通俗明暢,格致清麗淡雅,作品極富生活氣息。亦能文。有《誠齋集》傳世。
《小池》載于楊萬里《誠齋集·江湖集》卷七,其詩曰:“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詩之大意是:細細的泉水從泉眼里悄無聲息地惜然流出,喜愛風(fēng)和日麗溫柔氛圍的樹陰映在池水中;初生鮮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頭角從水下探出水面,一只輕盈頑皮的蜻蜓早已立在了它的上頭。其中最后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歷來被人們視為“絕妙佳句”而倍加稱許。而正是被人們視為“絕妙佳句”的這兩句詩,可能是由于筆者的學(xué)識水平有限,或者是理解上存在著問題,抑或是根本就沒有悟到該兩句詩的精妙處,因此,未能參透其“絕妙佳句”所蘊含的真諦,故而,總是覺得有點兒不太對勁。其它不說,單就“才露”與“早有”兩詞的用法,似乎極不符合所描寫的該景物所呈現(xiàn)出的時間順序邏輯。
何也?這里主要是對“才”與“早”這兩個限定時間先后順序的副詞覺得頗為費解——既然是“才露”,何以“早有”呢?筆者的理解是:“才露”是現(xiàn)在時,“早有”是過去時。對于小荷而言,既然是“才露”的“尖尖角”,就不可能存在“早有”“立上頭”的蜻蜓了。除非小荷的“尖尖角”還沒有露出水面的時候蜻蜓就已經(jīng)“立上頭”了。這道理很簡單,比如,有人到農(nóng)家小院去做客,東家剛從房間里搬出一把椅子來,發(fā)現(xiàn)這個客人早已坐在上面了,有這種可能嗎?盡管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詞創(chuàng)作,使用夸張、穿越和超時空等的創(chuàng)作技巧不是不可以,但要因時、因地、因事、因物、因景等特定環(huán)境條件而為之方宜,不能違背自然與生活既有的認(rèn)知常識與科學(xué)規(guī)律,否則,就會脫離生活基礎(chǔ),顛覆人們認(rèn)知,遠離現(xiàn)實意義。就這兩句詩而言,竊以為,起碼在時間概念的授意中存在著欠缺。以筆者庸人之見,就當(dāng)時在描述斯景物的現(xiàn)實背景下,若說“小荷早露尖尖角,才有蜻蜓立上頭”似乎更合乎其時間次第邏輯與遣詞的準(zhǔn)確性(見笑)。
鑒上所述,頗受啟發(fā):我們在搞傳承,學(xué)習(xí)、借鑒、品讀、賞析古代詩詞大家的作品時,應(yīng)多思考,多分析,多研究,才會不至于被人誤導(dǎo)。切忌做“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的人云亦云者。
以上所述,一己之見,僅供一哂爾。如理解上存在著悖謬,萬望卿卿能夠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