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那盞燈
窗外,那盞為晚歸人留的燈,光暈柔柔的,并不如何明亮,卻讓人覺得踏實、溫暖。這光,仿佛不是為了照給路人看,以博一聲贊嘆的;它只是靜靜地亮著,亮給自己的心。這倒讓我想起許多人心里的那盞燈,似乎總擰得太緊了,灼灼地逼人,生怕旁人看不見它的光華——那便是“面子”了。
中國人向來是講面子的。被人高看一眼,受人推崇幾分,心下那份舒坦,便如三伏天飲了冰水,通體泰然。這原也無可厚非??删枚弥?,許多人竟將這面上的光彩,當作了生活的全部。于是,日子便不再是日子,倒成了一場盛大而持久的戲。臺上的鑼鼓點兒催得緊,我們便踩著點兒,披紅掛綠,咿咿呀呀地唱。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博個滿堂彩。至于戲服底下是怎生的疲憊與空虛,卻無人在意了。
這般活法,終究是累的。仿佛一個吹得越來越大的、光鮮的肥皂泡,自己須得時時刻刻鼓著腮幫子,小心翼翼地護著,一陣微風、一滴露水,都足以教它“噗”地一聲,碎得無影無蹤。那時節,剩下的便不只是空無,還有旁人未必察覺、自己卻心知肚明的訕訕了。這便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真意了。面子這東西,你越是用力的去抓取,它便像手中的沙,流失得越快;你若攤開手掌,安心經營掌下的沃土,它反會如春日的藤蔓,不期然地,為你爬滿一墻蔭綠。
那么,不要面子了么?卻也并非如此。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誰不愿有個好聲名、受人敬重呢?但這敬重,這真正的“面子”,卻不是求來、比來、或是裝點出來的。它仿佛古玩上那層溫潤的包漿,是經年累月,由主人的手澤、歲月的呼吸,共同摩挲、蘊化出來的。它來自內里,是一種結實的、篤定的“里子”的自然外溢。
何謂“里子”?是你獨處時,心中那份坦蕩與安然;是你遇事時,肩上那份擔當與能耐;是你與人交往時,骨子里那份真誠與寬厚。譬如一株植物,面子是花與葉,里子卻是扎在泥土深處的根。你見誰家的好花,是能離開根脈,單單插在瓶里,鮮艷上許久的呢?將照料花葉的精力,多多用于培植根本,根深則葉茂,這本是極樸素的道理。
故而,活得明白的人,早早便學會了“放下面子,撿起里子”。他們將目光從他人的褒貶上收回,沉靜地投注于自身的生活。像老農伺候莊稼一般,不急不躁,除草、施肥、灌溉,只問耕耘。待到秋來,那滿園的豐碩,便是他最結實、最無須言說的面子。那是一種不怒自威的從容,一種不言自明的貴重。
由此看來,那真正的好日子,大約便是如此了:它不在別人的眼里,不在虛浮的面上,而在自己心坎里,那一份真實的妥帖與滿足。外頭的戲臺子依舊喧鬧,由它喧鬧去罷。我只愿守著我窗內這盞燈,光雖然不大,卻足以照亮眼前一卷書,一盞茶,一個實實在在的、屬于自己的夜晚。這光,不耀眼,卻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