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鄉愁
文/馬曉春
我的故鄉在民族風情濃郁、特色美食多樣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花兒故鄉·生態康樂”,兒時過節才有口福的手抓羊肉、馓子馃馃、麥草雞等美食,如今成為普通人家的“小康菜譜”。那于舌尖之上舞動的萬千滋味,恰如鄉愁最為深情款款的傾訴與呢喃,如同悠悠流淌的小溪,輕柔地撥動著內心深處那根最敏感的心弦。
記憶中,對我們20世紀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農村老家常年吃的是勉強填飽肚子的黑面、雜面和蕨菜、苦苦菜等,只有過節或辦喜事時才有緣見到夢寐以求的美食。逢年節日,父親和叔叔買來膘肥肉嫩的羯羊,宰后剝皮取出內臟。我們在院子里架起大鍋,盛滿清水,將全羊投入浸泡約30分鐘,用柴火燒沸。母親撇去血沫,再放入花椒、生姜、小茴香和胡椒扎成的佐料包。我們用溫火燉熟,撈出涼冷。我們給家里來的客人準備好配有黃冰糖、桂圓、枸杞與大棗的三炮臺蓋碗茶,倒上沸騰的開水。然后,母親按肋條、前枷、羊脖等不同部位裝盤,放上香菜,端上炕桌。客人就一瓣紅蒜吃羊肉,讓舌尖上的美食成全了唇齒留香,我們饞得直流口水。客人離開后,母親端上用辣椒、菠菜、蘿卜、香菜、粉條等搭配成紅綠白三色,色味絕佳的燴菜,我們吃著燴菜眼睛卻渴望手抓羊肉。當羊肉入口時,那種細嫩滑爽、滋味鮮美的感覺妙不可言,回味無窮。這些美食,不僅填滿了我們那時常饑腸轆轆的胃囊,更是味覺的享受、心靈的慰藉。記憶猶新的是在拉薩當兵的那些年,當一日三餐的米飯吃膩吃煩時,我總是渴望著故鄉那饞魂出竅的手抓羊肉,心頭繚繞那份舌尖上的鄉愁。
過節或辦喜事前夕,母親老早磨好了面,發酵上等的面粉,備好雞蛋、蜂蜜、紅糖等,家里的廚房宛如一座充滿神奇魔力的魔法屋,奶奶和母親在其中施展著奇妙的魔法,變幻出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珍饈。鄰舍嬸嬸、阿姨幫忙,炸制著金黃酥脆、香氣四溢的馓子和油香等傳統美食。她們按比例配料和面,加入黑面、紅糖等,用蛋清、蜂蜜和出淺黃色的面,再用黑面、紅糖、芝麻等和出褐色面,然后將淺黃與褐色面迭合一起,捏出蝴蝶、荷花、菊花等圖案的馃馃;“搟、搓、擰”,做成了股條細勻的馓子、酥馓、麻花,如同一件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坐鍋”(負責煎炸)的奶奶站在灶臺前,用長筷子小心翼翼地將這些成型的“藝術品”逐個放入沸騰的油鍋里,不斷翻轉,煎熟炸透。一串串、一盤盤、一塊塊金黃酥脆的馓子、酥馓、馃馃、麻花、油香等如精雕細琢的藝術品,皮黃酥脆,香甜爽口,仿佛是對美好生活最為虔誠美妙的祈愿祝福。據傳,馓子始于南北朝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寫詩贊美馓子:“纖手搓成玉色勻,碧油炸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詩人把金黃色的馓子比作佳人臂上的金鐲,說是由于晚來嗜睡不小心壓扁了,真是浪漫動人。當兵的那些年,母親偶爾給我寄些存放久的馃馃、麻花等,生怕沒見過這些美食的戰友們搶完,我藏起來仔細看、慢慢品,回味著故鄉的味道,舒緩著想家的心情。
隨著康樂這座“沒有圍墻的花園”胭脂湖4A級景區建成開放和餐飲市場多元化發展,景區啤酒廣場上逐漸興起了燒烤經濟。縣上連續舉辦了三屆清真燒烤美食文化活動,將全縣36家老字號燒烤和特色小吃店匯聚到啤酒廣場,打造燒烤美食文化。主要有炭火燒烤、油炸燒烤和花式燒烤,木炭本身的天然香氣,與肉類邂逅碰撞,油脂與炭火相互交融,激發出肉類最深層的口感魅力。油炸燒烤外酥里嫩,花式燒烤更是種類繁多、芳香四溢。據悉,縣上持續拓展延伸炭火燒烤、梅花羊頭等品牌價值鏈和影響力,近三年新增餐飲門店468家、農家樂141家,康樂籍群眾在省內外開辦餐飲門店達到2491家,帶動就業1.6萬人,年創收達12億元。與此同時,縣上舉辦美食烹飪技能競賽,評出了“九大名宴”“十大名菜”“十大名小吃”,惹得游客饞涎欲滴。每到夏天,我們一家人拿上燒烤爐、生羊肉、丸子、蔬菜等食材和調料,走進青山綠水間燒烤,每一根竹簽串起的羊肉串在炭火間翻轉,均勻地撒上各種調料,發出“滋滋”的油聲,聞著勾魂攝魄的香氣,便有了絕佳的滋味。從麻到辣、從酥脆到軟糯,訴說著關于生活、關于家鄉的故事。如今的燒烤,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情懷,一種文化,一種讓人沉醉在炭火與香料交織、美味與美景交融的愜意生活方式。
每當夜深人靜,思鄉心切之時,那些美食便會在我的腦海中悄然浮現。手抓羊肉、馓子、馃馃、燒烤,還有那軟軟糯糯的攪團、口口鮮香的麥草雞、脆爽香醇的清水牛排,以及口感爽脆、清新可口的蕨菜、烏龍頭、柳花菜…… 它們仿若一盞熠熠生輝的明燈,誘發著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又如一首古老而又永恒的詩篇,傳頌著對故鄉的贊美與眷戀。
舌尖上的鄉愁,是永遠無法割舍斷離的深沉情愫,是歲月深處最為珍貴的寶藏。我們無論行至多遠,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變遷、歲月如何更迭交替,那份對故鄉美食的熱愛與眷戀,都永遠珍存于心底,陪伴著走過風雨,走過四季。
作者簡介
馬曉春,東鄉族,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方志出版社志鑒編纂專家,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西藏拉薩市作家協會會員,臨夏州文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臨夏州作家協會理事,《暮雪詩刊》執行主編,《詩文化》簽約作家,康樂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原主任,康樂縣作家協會主席。
先后在中國作家庫、中詩網、學習強國、《甘肅日報》《甘肅經濟日報》《民主協商報》《民族日報》、中國文化旅游網、《甘肅詩歌》《拉薩河》《甘肅文史》《甘肅史志》等,發表散文、詩歌、新聞9300多篇(件),其中有40多篇散文詩歌獲“魅力臨夏·良恒杯”全國少數民族散文大賽優秀獎,“遵義杯”中國最美游記第五屆文學大賽作品獎,吉林市廣播電視臺綜合廣播“我和我的祖國”征文大賽優秀獎,第二至第四屆“六世情歌杯”倉央嘉措國際詩歌倉央體優秀詩人獎和實力詩人獎。主編《康樂縣志(1986--2005)》《康樂年鑒》8部,編輯《稼軒祖籍 人文康樂--2023辛棄疾學術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等,編審志書年鑒和行業志鑒15部。 著有《劃過指尖的流年》等詩文集4部,主編《康樂》刊物8期。作品入選《炊煙飄過的記憶》《再論中國花兒》《甘肅歷史學術研究論叢》《流年絮語.當代唯美作品選》《花兒藝術人生》《河州記憶》《印象臨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