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水釆編邢滿喜寫給恩師趙安生老師十二載的賀涵
文/融喜
十二載風華路 文脈潤隴原
當黃河的浪花又一次輕吻金城的堤岸,當蘭山的晨曦再一次鋪滿隴原的溝壑,甘肅天之水文化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這片底蘊厚重的土地上,悄然走過十二個春秋。十二載寒來暑往,足以讓一株破土的幼苗長成合抱的濃蔭;十二載深耕不輟,更讓一份對文化的執著堅守,在時光的淬煉中沉淀出璀璨的光華。
![21DVQ6%}HPC)M(J0P36]HAS](http://upload.tianzhishui.com/2025/1126/1764088437351.png)
這方文化舞臺的搭建者,趙安生老師,始終如一位虔誠的拓荒者,以赤子般的熱忱深耕在甘肅文化的沃土。猶記初創之時,他懷揣著對本土文化的熾熱深情,踏遍隴原的山山水水——在麥積山的石窟前久久駐足,聆聽千年佛像穿越時空的低語;在敦煌的壁畫下凝神凝思,觸摸飛天飄帶拂過歲月的溫度;在關隴的古道上緩緩行走,撿拾歷史長河中遺落的吉光片羽。那些日子里,他行囊中裝著的不僅是厚厚的調研筆記,更有一份“讓甘肅文化走出去”的沉甸甸的初心。

十二年間,趙安生老師以匠人般的執著打磨著每一個文化項目。從策劃大型文化論壇,讓各地學者圍坐一堂共話絲路文明的脈絡;到組織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讓古老的技藝在孩童好奇的眼眸中煥發新生;從主編系列文化叢書,將散落民間的故事傳說系統梳理成篇;到搭建線上傳播平臺,讓隴原的風土人情通過屏幕走進千家萬戶。他像一位細心的園丁,將那些曾被時光忽略的文化瑰寶一一拾起,精心修剪、悉心澆灌,讓它們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多少個深夜,他的辦公室依舊燈火通明,案頭堆疊的策劃案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與修改意見;多少個周末,他奔波在各個基層文化站點,和民間藝人促膝長談,只為捕捉最鮮活的創作靈感、記錄最本真的文化印記。有人說他“癡”,為了非遺紀錄片中一個最真實的鏡頭,能在零下十度的山區默默蹲守三天三夜;有人說他“傻”,甘愿把項目盈利投入到公益文化活動中,只為讓更多人有機會觸摸到文化的溫度。可正是這份“癡”與“傻”,讓天之水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平臺,一步步成長為甘肅文化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如今,站在十二周年的節點回望,趙安生老師和他的天之水,早已不只是簡單的文化傳播者,更成為了隴原文脈堅定的守護者與創新的踐行者。他們讓牛肉面蒸騰的香氣里,飄出了隴原民俗的獨特韻味;讓羊皮筏子在黃河上的漂流中,載滿了歲月沉淀的故事重量;讓黃土高原縱橫的溝壑里,傳出了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嘹亮回響。

十二載風華正茂,新征程再啟帆檣。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再一次照亮天之水的窗欞,我們深知,那份對文化的赤誠與堅守,必將在趙安生老師的帶領下,繼續書寫出更加動人的篇章,讓甘肅文化的長河,如黃河奔涌般生生不息,潤澤四方。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